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資訊業的經濟困境

首先,我要說我只能講在資訊業我所觀察到的現象。這邊要爆一個我之前有幹過的糗事,當初在做某個國家型實驗計畫,想要找出能夠成為下一個兩兆雙星計畫的方向 (靠,我是啥東東),當時邀請了 IEK 的某高層,其實我就在想說政府是否有針對每個產業按照不同的產業類型去找出方案,其實我是想要接著下去講一堆鬼話的,想不到他立刻就接著講:它們有針對十三個產業類型去進行研究與發展策略之類的 .....。想起來還好當初我是用請教的語氣,所以趕快見風轉舵。

所以,目前我只打算談 ICT 產業。按照STPI 的調查,我國出口前五名分別是
http://cdnet.stpi.narl.org.tw/techroom/market/macro/2013/macro_13_001.htm

1. 積體電路
2. 石油製品
3. 液晶螢幕
4. 無線網路電話
5. 二極體

不可諱言的,台灣到現在都還是以 PC 相關或電子電機相關的產品作為輸出的主流。剛剛我看到一則新聞:微軟的高層陸續出走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8&f_ART_ID=506303

其實這不意外,畢竟連 Windows 筆電作最好的 Sony 都決定不做筆電了。但是,台灣過去之所以成為資訊王國,其實就靠著 WinTEL 架構起來,而這幾年的江河日下,某種程度上和 WinTEL 這幾年都快速走下坡有關。取而代之的看起來就是 Apple 和 Google,就 Apple 來說,採用的是比較封閉的架構,說實話對於台灣的廠商來說,個人感覺就是少數幾家會獲利。Google 的確比較開放,但到了手機上,感覺和以前 PC 那樣,大家可以拆了換自己喜歡的原件,讓很多的廠商能夠進來,感覺起來又不至於。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會罵說台灣的廠商搞了半天只會代工,但是現在想想,搞品牌的最近這幾年大概都元氣大傷了。反而是走利基市場和代工的還撐住了。鴻海、廣達、研華、四零四、大立光 .....

雙 A 裡面大概華碩好一些,不過根據我最近的市場觀察,前一陣子華碩在通路上放太多貨,加上最近沒啥新花樣,我個人的雷達告訴我可能最近會不好看。Acer 目前看起來政府是要救,但是成果如何至少先脫層皮。HTC 我只能希望他能起來,但整體大環境我覺得不好。

至於穿戴式科技,目前的應用我覺得是市場上放出來救股價的說法,我覺得到明年如果沒有找出 Killer App 就會圖窮匕見。

但是也不見得完全那麼看壞,我目前看到的是:當 Sensor 透過物聯網的佈署,然後人有智慧型手機或穿戴式科技,在幾年內會有 O2O 實務應用出現。

就這部分來說,我覺得台灣相對小,其實可以弄整個城市或是國家的試辦,而不用急著和人家去搞 5G,然後透過標準制定的參與去做一些事情。不過有兩個難關要考慮:

1. 廠商各自不服對方,誰來做標準
2. 政府很喜歡看到短期成果,這種中長期的方向誰來主導?

其實我應該在每篇文章底下要寫建議的,寫到這邊,發覺應該要有個人去找科技部長或是行政院科顧組的執秘,提出這樣的想法,然後就跳下去不要管自己的事業或 paper 怎樣就去落實。有這樣的人不難,但是這樣的人政府願意給錢很難。

BCG 矩陣

最近又到了學生要找工作的時間了,今天因為題外話,和一個學生講到以前 Lab 有一個學弟進了 MOW 的事,後來又進了 BCG,他們竟然沒聽過啥是 BCG 矩陣。

BCG 矩陣的兩個維度是市場佔有率和未來發展潛力,如果市占低且發展潛力低,這叫看門狗,原則上就該委外或砍掉,如果市占高但發展潛力不怎樣,這叫金牛,就是要趕快把他宰了,接下來如果有潛力但市占率低的,那就是問題兒童,需要謹慎對待,而如果兩者都高,代表明日之星。

其實我就想到,其實 BCG 矩陣也可以用在找工作上,其實要看自己要找公司所應徵的職缺,到底是哪一個分類,如果是看門狗,這要看說到底這是家公營單位還是私人企業,公營單位想爽的可以考慮,但私人企業這往往就是優先整個部門砍掉的情形。

我覺得,金牛通常是會加班加比較多的單位,因為要宰來吃,不然產品過季就變看門狗,所以本質上會有大量非創新的工作。年輕人要做這種工作不是不好,只是你的薪水要拿高一點。

我會覺得創業有點像是問題兒童的分類,總之你就是賭一把,看看到底會變金牛還是看門狗,不過我覺得最慘的會是不上不下,這就和股票一樣,你到底甚麼時候要設停損是很重要的。

明星是大家都想進的,這就不多說。不過,用這 Model 有個最大的問題,是你怎麼知道哪家企業是有潛力的?這又要回到翁老師講的:

潮流不可檔,誰檔誰死;流行不可跟,誰跟誰死

我個人的經驗,當市場上每個人都在喊某樣東西的時候,就是該要出脫那樣東西的時候

我個人覺得,比較好又可以跟父母親人交代不會被碎碎念就是大公司裡面的明星部門,其次是金牛部門。至於風險偏好者可以試試新創公司。至於看門狗,原則上不用選,到最後就是了。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財團與中小企業

如果有人問我,要去做研發人員,要去大企業或中小企業,我要說的是,在以我個人的經驗,大企業比較有可能有閒錢去聘請研發人員,甚至給研發人員安排教育訓練課程,或是給他們ㄧ些自我的時間可以做想做的事。

當然,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Startup 因為創起來就是為了要達到你想要發展東西的目的才會組成團隊,因此對於志同道合的人來講,在一起做事情是幸福的,但是偏離這個方向之外,我的感覺是自由度相對較低。

同樣的,一個小企業會有人力資源部門嗎?我有看過是會計兼人資,乃至於財務。甚至乾脆會計就給稅務士去做了,然後老闆貼個徵工讀生的海報找人有人願意來就算了。

而也許是經濟規模的關係,感覺大企業的福利可能會比較好,而企業要大到一個規模才可以有代理人,不然真的敢的話,小企業老闆要凹人應該會凹的比較兇。

 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11156&ctNode=689&mp=1

按照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統計,在民國 101 年,台灣中小企業的家數為全國企業數的 97.67%, 就業人數佔全國的 78.11%,而銷售額佔 30.37%。也就是說,全國 2.33% 的大企業或財團,聘用了全國的 21.89% 的人,而銷售額占了全台灣的 69.63%。這些就是財團的貢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E%E6%B4%B2%E9%87%91%E8%9E%8D%E5%8D%B1%E6%A9%9F

我記得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那時候韓國和其他國家很慘,台灣相對來講沒受到甚麼影響,那時的一個說法是台灣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比較有彈性。而後來許多年的投資比較,台灣的分數會比韓國高,有一種的說法是韓國企業太大太僵化。

其實大企業會很難應付變化這件事,在 1990 年代就一直是主流的說法之一,尤其在網際網路興起以後,隨便幾個人就可以針對ㄧ些大企業沒貼近的需求,很快的推出滿足這些客戶的需求,而能在利基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其實聽起來很耳熟,沒錯,山寨機的概念也是類似,不過本文先不討論這問題。

但是我之前在念書的時候有和同學在課堂上就這問題做討論,當時我的想法是,如果小企業不就這利基市場的機會去迅速變大,其實是競爭不過那些既有的大企業的。

這幾年來,其實在部分領域,大企業卡住了很多東西,例如專利和原料,甚至連創新上面,許多企業也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在那上面,因此,他們要布局的速度比之前想像的要快很多。

這時候,台灣過去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情況,在全球化競爭的情況下,相對就弱勢。這點再更近一步從中小企業佔全國企業的出口總值只佔 17% 來看,或許可以看出有一定的關係。

我不知道為何,感覺起來台灣人或是華人並不是很團結,像之前宣明智應政府之邀要搞台灣大聯盟,雖然他也是管不太住小頭的人,但畢竟就 DRAM 來說那不失為一條路,反正後來是誰都不服誰,最後大家一起死。

如果全球化是趨勢,可以看到的是許多企業慢慢的不把營業總部設在台灣,那麼靠中小企業,靠內部市場,看來是不行的,照統計來看,一定要有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或組織能夠去和國外的大型企業打仗。

我寫到這邊,並不是說台灣一定要轉向以大企業為主,而是在想說,能不能夠有一種方法,能夠讓台灣的企業能夠有大企業的規模經濟,又能夠有中小企業的 彈性。有人說,在早期台灣都是依靠紡織業的情況,很多國際貿易公司會來台灣買,是因為台灣很多企業可以再人家開了規格之後,第二天就打樣給他。我後來聽到 類似的故事,是華為據說可以因應某些客戶的特殊需求,特別開一條生產線。但這重點在於你要能夠吸收一定的成本。

我的建議是:

1. 應該要有些聯盟之類的組織形成,讓台灣這些每個都想當頭的企業老闆,在一個聯盟的情況下一起去打。我覺得現在台灣一堆加盟店的方式是不錯的,但是能否複製到其他產業,這是可以思考的形式。或是在 3D 列印技術發展後,形成家戶即工廠的型態。不過這都要靠有一個很強的產業。或者政府應該投資國外通路,讓國內廠商可以藉由那個通路走出去。
2. 台灣雖然市場規模小,但是應該可以變成一個 testbed,鼓勵國外的廠商利用台灣來當作 testbed,然後變成標準以後一起推,雖然這之前有個很失敗的例子是 WiMax,但是多推幾件總是會有成功的機會。
3. 企業如果要有租稅的減免,應該要做出相對應的教育訓練或是研發的成本。

最後,我只是要說,不是所有的大企業或財團都是十惡不赦或是都是不好的,如果每個人都想著要開個咖啡廳或是手搖杯來個小確幸,那會有些問題。上次我看到有人轉朱學恆的貼文,說他收到一個年紀輕的小女孩說,十年後台灣會怎麼辦?我要說的是,如果企業沒有國際競爭力 (這不等同於簽自由貿易協定),不用十年就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