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說我只能講在資訊業我所觀察到的現象。這邊要爆一個我之前有幹過的糗事,當初在做某個國家型實驗計畫,想要找出能夠成為下一個兩兆雙星計畫的方向 (靠,我是啥東東),當時邀請了 IEK 的某高層,其實我就在想說政府是否有針對每個產業按照不同的產業類型去找出方案,其實我是想要接著下去講一堆鬼話的,想不到他立刻就接著講:它們有針對十三個產業類型去進行研究與發展策略之類的 .....。想起來還好當初我是用請教的語氣,所以趕快見風轉舵。
所以,目前我只打算談 ICT 產業。按照STPI 的調查,我國出口前五名分別是
http://cdnet.stpi.narl.org.tw/techroom/market/macro/2013/macro_13_001.htm
1. 積體電路
2. 石油製品
3. 液晶螢幕
4. 無線網路電話
5. 二極體
不可諱言的,台灣到現在都還是以 PC 相關或電子電機相關的產品作為輸出的主流。剛剛我看到一則新聞:微軟的高層陸續出走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8&f_ART_ID=506303
其實這不意外,畢竟連 Windows 筆電作最好的 Sony 都決定不做筆電了。但是,台灣過去之所以成為資訊王國,其實就靠著 WinTEL 架構起來,而這幾年的江河日下,某種程度上和 WinTEL 這幾年都快速走下坡有關。取而代之的看起來就是 Apple 和 Google,就 Apple 來說,採用的是比較封閉的架構,說實話對於台灣的廠商來說,個人感覺就是少數幾家會獲利。Google 的確比較開放,但到了手機上,感覺和以前 PC 那樣,大家可以拆了換自己喜歡的原件,讓很多的廠商能夠進來,感覺起來又不至於。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會罵說台灣的廠商搞了半天只會代工,但是現在想想,搞品牌的最近這幾年大概都元氣大傷了。反而是走利基市場和代工的還撐住了。鴻海、廣達、研華、四零四、大立光 .....
雙 A 裡面大概華碩好一些,不過根據我最近的市場觀察,前一陣子華碩在通路上放太多貨,加上最近沒啥新花樣,我個人的雷達告訴我可能最近會不好看。Acer 目前看起來政府是要救,但是成果如何至少先脫層皮。HTC 我只能希望他能起來,但整體大環境我覺得不好。
至於穿戴式科技,目前的應用我覺得是市場上放出來救股價的說法,我覺得到明年如果沒有找出 Killer App 就會圖窮匕見。
但是也不見得完全那麼看壞,我目前看到的是:當 Sensor 透過物聯網的佈署,然後人有智慧型手機或穿戴式科技,在幾年內會有 O2O 實務應用出現。
就這部分來說,我覺得台灣相對小,其實可以弄整個城市或是國家的試辦,而不用急著和人家去搞 5G,然後透過標準制定的參與去做一些事情。不過有兩個難關要考慮:
1. 廠商各自不服對方,誰來做標準
2. 政府很喜歡看到短期成果,這種中長期的方向誰來主導?
其實我應該在每篇文章底下要寫建議的,寫到這邊,發覺應該要有個人去找科技部長或是行政院科顧組的執秘,提出這樣的想法,然後就跳下去不要管自己的事業或 paper 怎樣就去落實。有這樣的人不難,但是這樣的人政府願意給錢很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