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中韓 FTA

2014/11/13

最近很多新聞都在講中韓簽訂 FTA,其中還有新聞講到有工商大老說再下去起薪下看 15K 。我先要嗆一下這位工商大老:你把我們國家的基本工資當作假的嗎?

基本上,我個人的態度,正如我在開始寫這部落格的氛圍,台灣過去保護汽車業,但對於 PC 採用自由競爭,後來汽車和資訊產業的發展成怎樣大概可以看看。很多人說,台灣都是中小企業比較多不適合開放,但我深刻的體認,以軟體業為例,國內中小企業一堆,到最後幾家公司低價搶案殺的亂七八糟。其實大企業真的不是罪過,尤其以我在的行業:資訊業、科技業、顧問業、甚至管理和財會,很多是沒有大企業大概是不存在的工作,像是研發人力、會計人力、人資人力。如果在管理學院的我還否定大企業,那真的就不用再說別的了。

但是小企業和新創公司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見得相同,我不得不說,小企業如果做得起來,他的目標就是大企業,或是等著被併購,所以新創公司大多是由小開始,但是十家新創公司有一部分死了,最慘的就是賴活著的,我看過很多優秀的學弟,如果畢業就去大公司工作的話,年薪上百萬那是必然,但是在小公司,為了公司生存,也沒有賺到多少錢,然後就是領一些薪水一直共體時艱。一直到錯過自己生涯的黃金時期。

之前我有說,我很多朋友很壞,就是一直在找那些創業失敗的,因為他們一直共體時艱,所以也不用給多高的薪水就可以找到不錯的人。

對我來說,我的想法一直是:這個社會就是有能力的人多賺點錢養那些沒能力的。或者另外一個角度是,如果你是想要做興趣或追求理想,那就要有餓肚子的準備,即便只領 10K 也是自己的選擇。

回到正題,我覺得就上面的邏輯下來,台灣有在要開放上有幾個問題:

1. 社會福利制度不夠,結果把 22k 或是提高最低薪資當社會福利政策,其實沒能力工作的就是用社會福利去照顧
2. 氛圍上政府不能圖利廠商,因此在現在台灣一對企業彼此互不服誰的情況下,政府沒辦法主導方向。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DRAM,那時候本來是說政府要協助成立台灣大聯盟,讓 DRAM產業整合,並且取得技術,結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誰都不服誰,政府也不能說就是誰去併誰,最後破局
3. 產業深度不夠,如果說一般技術的極值是 1000,台灣除了少數公司有辦法到 1000,其他的企業就是一直在 0~100 鬼打牆,然後整天喊人不夠人不夠要找人,但是自己又不好好得花錢培養人。當然如果人都是企業付錢給你培養你起來就跳槽,那也沒辦法。不過從之前一堆企業整天在砲說學界和業界的差異,撿現成的心態一覽無遺。
4. 整天要大家講英文,但是也沒看到幾個人有本事去國外拉生意回來的。

但是相對來說,開放也有些好處:

1. 這最重要,對消費者來說,可以買到便宜的好貨,如果國內廠商都是在擺爛的話
2. 在某些情況下同時打開對方的貿易壁壘,至少你的版圖可以增大
3. 在開放的大勢所趨下,企業才會真的面對轉型的問題。這其實就跟石油一定要等到被用完,大家才會認真去面對替代能源的問題一樣。
4.  簡單來說,有競爭才有進步

基本上,我覺得如果對自己有信心的人,會覺得參賽權很重要;反之就是會覺得自己會受到影響。其實每個人都會怕自己變老競爭力變差,這些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搞到現在這樣,即便我覺得開放是好的,我只能說,責任最大的可能還是馬英九,因為我之前有看過有前輩的討論裡面,有一句我很認同的:如果你覺得服貿或 ECFA 那麼重要,那麼你為什麼不認真的做好溝通的事。

當然,馬英九應該會很委屈的說:我已經開了 XX 次公聽會了。但是以我這幾年來跟公家機關打交道的例子,公聽會就是讓大家講個話,追求形式上滿足的公聽會多的事。今天一個有魄力的政府,你應該要能夠說這是我們菁英談出來的結果,而且那些人都很熟悉各自的產業,因此如果有被犧牲的產業,這我認了。但最後看到結果都是那些談判的並沒有很清楚狀況,即便底線不能給對方知道,但是談判的過程中,各產業代表應該要能夠在這裡面,然後最後應該是要有很多真正獲利的企業出來講話才對,但最後並沒看到這樣的現象,就知道說這個過程把一個該要做好的事情搞爛了。

就我個人的分析,在總統沒有重選之前,談 FTA 等等的大概就是那樣了。短期的氛圍內,大概 TPP 有機會因為美國爸爸怕我們太親中會讓我們進去,只是到時候又加個農產品之類的我想又談不成。例如明年開始又要選立委和總統了,美國如果說你要開放牛肉豬肉之類的才可以談判,我個人的預測也是不會有成果。

總之,對於中韓 FTA,我個人的感覺不是要催說要快簽 FTA,我覺得形式上短期已不可能,因此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的競爭力,讓自己能夠擁有世界第一的技術,當然,這技術要有經濟價值。

最後,我以不只做伊波拉解藥,富士軟片改行做大疫苗業務來做結尾:不要仇視大企業,如果不是有資本的大企業,不可能有資本去投資那麼大的研究項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