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
其實看到食安出問題,我覺得這是台灣對於績效指標制度需要檢討的地方,應該說全球都需要....
之前有認識一個 EMBA 學生,他在某大集團工作,他們集團每年的績效指標的訂法就是每年營收增加 x%。基本上,我覺得華人最糟糕的就是只要你訂了指標,老闆也不見得鬆口,反正就是壓在前面一個指標在那邊,然後底下的人被壓急了,就會開始搞一些有的沒的,而老闆呢?我猜它們自己也心知肚明,只是就這樣睜一眼閉一眼
那麼,老闆有老闆嗎?有的。股票上市公司的老闆就是股東,當然小股東可能不算啥,一些企業的大股東可是會對公司經營階層形成壓力的。這就會看到當一些公司營收開始下滑時,股東就會開始給 CEO 壓力,也的確會有開始搞一些有的沒的的 CEO,像是之前美國很有名的安隆風暴。
我這篇沒有任何想要幫味全或頂新脫罪的意思,該死的公司就讓它死,無能的人找不到其他工作就是自己沒有一直讓自己有競爭力。當然我對於有些店家一銷毀就都拿去丟我對於浪費食物有點不捨。不過我要講的是,這種績效制度,我猜大概幾年內會對國內的教育界發生很大的影響:
先不講論文篇數,那個已經有人後來受不了去想辦法造假了。說實話,我內心也不是沒有想要自己去弄一個期刊的想法。實習時數是我覺得一個很白癡的績效指標,最近教育部對於技職體系學生實習的要求,我覺得就真的是 .... 然後我也已經看到很多邪惡的事情即將要發生 ....我相信,很多學校已經有發生 ....
其實光實習這點,我個人就非常不以為然,我大概先前也寫過,基本上,如果產業要升級,尤其是技術學院,學生要學的絕對不是過去的產業技術,舉目前的資訊業來說,我覺得如果學生到最後去實習是去當 labor,那就很爛。
總之,我覺得績效指標應該要談的是一個合理的數值,如果就是單純的往上調高,壓榨成本,那麼總會出現問題。這時候,我今年教資訊服務管理,正好就講到如何說服高階主管 IT 預算的合理性,而砍到某個成本以下就會造成服務不能動。這基本上的兩個原則:(1)把指標從單純看成本,再往其他價值呈現的構面去做延展;(2)另外一個就是把每個活動的成本透明化。
不過,這兩件事情總是還是會有困難,就前者來說,成本這件事情比較單純,遷到其他構面你要跟人家去談或取得認同不容易,後者來說,成本就算透明化人家還是可以砍你說你可以再把成本壓低一些。
總之,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一個比較簡單的解法是:花錢請一些顧問去做。不過,這成本就墊高了。所以,這就正好可以把它和實習的問題結合起來:
企業把他們遇到的問題丟給學校解,學生和企業的人,在老師的教導下一同用有系統的方法找出答案。
Anyway,下一個我看會不會在股東壓力下變邪惡的,我覺得會是 Google。順帶一提,看到最近一堆像是相機公司或是導航公司被智慧型手機搞死,我在想的是,難道沒有人去告 .com 這種用其他收入去搞免費服務,然後搞死原本付費服務的競爭行為嗎?這已經構成不公平競爭或補貼了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