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領域知識

我還記得以前去外面作案子的時候,基本上我總是會自己覺得自己很神勇,天縱英才,一去就可以找到人家流程上的弱點去改進。

後來我發現,這並不是這樣。其實我覺得我算是很用功的了,像是以前我去做銀行的案子的時候,聽同學的建議買了本銀行實務來 K,然後又偷偷在銀行的等待室觀察他們的流程,但是,要我去幫他們流程改善,我覺得他們一個待在銀行裏面二三十年的人隨便就可以把我打爆,要看問題,去問他們就好。

其實各行各業裡面,很多都是台大前幾名畢業進去又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即便不是台大,也不乏智商超過我許多的人,他們在那個行業又累積了很多年的知識,技術人有時在這時候就會過於自大。或許他們在技術應用上比不上我們,但是它們對於怎麼使用技術,絕對會超過我們。

資訊人大概在 1990 年代中後期,那時候常有憑著技術到企業裡面去推銷,然後因為技術讓人買單的,但這種在 2000 年初期以後就不太行了。最明顯的,就是如果你去看那些做 BI 的公司,如果純做 BI 技術的,在台灣除了後來有專門針對某個產業,不然大部分就是公司裡面的 MIS 就做掉了。

這也就是為何我在工作了幾年之後,對於不同產業,或是我沒做過的東西,我通常不敢僭越。其實學校教育來說,我覺得資訊技術和業界的差異,有時會在熟練度,但是比較缺乏的是領域知識。講白點,像我要教學生,我怎麼可能教學生多深入的領域知識,畢竟我自己的業界經驗也只是普普。

我個人的覺得是,教育部應該考慮要建立領域知識的教材,這方面的知識我觀察到在幾個產業裏面有:

1. 基金或證券公司:決定要投資哪些公司
2. 銀行:決定要不要借錢給某個公司
3. 專利事務所:知道哪個專利有價值
4. 產業分析公司:像 Gartner、IDC、IEK 等

從這幾個主要的產業裡面,去彙整出主要的產業,然後開出產業課程。為何要從這幾個來找,因為你如果去找各產業裡面的人,他們會擔心洩密,還有他們賺錢都來不及了,而找這些會專門去收集產業知識的人反而會比較有搞頭。然後要求學生以通識課程的型態,至少畢業前要了解幾個產業,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